当前位置: 主页 > 河北在线 > 正文

【传承红色基因】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邢台的红色故事

时间:2022-01-12
1946年7月1日,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护士学校创建于邢台。1946年迁至邢台沙河市安河村,它由刘伯承、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,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医院,在我市的3年多时间里,服务当地百姓,并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医务人才,给当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今天我们跟随记者走进安河村,一起聆听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红色故事。

在沙河市柴关乡安河村村中,一处老宅引人注目。这里就是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。75年前,在党中央、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,医院由刘伯承、邓小平、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,并在这里救治伤员,服务百姓,成为当时太行、太岳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中心。

沙河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利民:1945年8月20日,晋冀鲁豫军区成立,刘伯承、邓小平等军区首长,为了革命战争的需要,向中央请示申请建一所大型战备医院,中央批准以后,随由中央延安医院派何穆等同志到太行山区,筹备这所战备医院,这个战备医院名叫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,在1946年7月1日在邢台北关邢台师范学院,现在的邢台学院举行了开诊仪式。

建院不久,国民党背信弃义,公然向解放区大举进攻。而和平医院总院所在地,地处平汉铁路线的要冲,是国民党军队打通平汉线的进攻重点,蒋介石曾经连续三次通电前方国军部队尽快占领邢台。在此形势下,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被迫向山区转移。并于1946年8月底,搬迁至沙河市安河村,更名为“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”。

沙河市档案馆馆长陈清民: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安河村期间,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医务人才。安河村的田广秀、陈万锁等人就深受和平医院的影响,田广秀刻苦钻研医疗技术,对技术精益求精,后来成为河北省人民医院的著名医生,陈万锁立足当地,服务于当地百姓,默默无闻地为安河村群众服务了40多年,把自己的毕生精力,奉献(给)了农村的医疗事业。

由于当时护理人员缺乏,但医院本身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条件很不错,于是1947年4月4日,便在安河村开办了护士学校,学员137人。

随着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护士学校在安河发展逐渐稳定,在做好抗战救援的同时,他们还经常帮助当地老百姓,救治了许多生命。

沙河市安河村村民杨进明:当时,我奶奶生我叔叔的时候难产。和平医院知道这些情况以后,由医护人员和家里人将我奶奶送到了和平医院。由何穆院长亲自为她做的手术,也是做的剖腹产手术,保住了奶奶和叔叔的生命,之后家里多次送鸡蛋送布匹去感谢,都被和平医院拒绝了。

在长达75年的办学历程中,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护士学校传承红色基因、担当历史使命,秉承“面向基层、德育为先”的优良传统,坚持“重质量、重实践、重特色”的办学理念,形成了以“厚德精业、济世报国”为核心的长医精神,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5万名优秀医学人才。

不论是在战争年代,还是在和平时期,当地人发扬太行精神、白求恩精神,积极发展生产,利用当地资源优势,走特色发展之路。

沙河市安河村党支部书记杨现明:我们村是传统古村落,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。有种西瓜、甜瓜等传统种植技术。从2017年开始,走农旅结合发展模式,已建成两个河北省采摘园,带动了一百多户农民就业,增加了农民收入。

如今的安河村紧紧围绕以旅兴农、以农促旅、农旅一体化的总体思路,利用现有安河田园等一批省级采摘园,向乡村振兴之路奋进。

沙河市安河村党支部书记杨现明:下一步,我们将着力打造集红色文化,绿色生态为一体的发展业态,实现乡村美、产业兴、农民富。

记者手记:在硝烟弥漫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,克服种种困难,在简陋的条件下,治病救人,培养了大量医务人员,它像一颗红色的种子,在当地百姓心中生根发芽。如今,我们更要传承弘扬白求恩医院不怕困难,科学严谨的精神,发奋努力,不懈奋斗,肩负起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责任和使命。